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年6月7日14时,从“新际遇”到“新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区域国别传播研究跨学科学术论坛分论坛六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N1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璇主持,由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社会科学期刊部主任田勇进行评议。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1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分论坛现场)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心芸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作为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载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该汇报聚焦于全球化传播平台与多元文化互动的视角,深入剖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在学术出版、教育出版、主题出版等领域的海外传播实践,探讨其如何借助全球化传播平台,促进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心芸)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霍海露使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平台分层抽样,收集数据,又基于信任理论,研究了网络购物平台人工智能客服的消费度影响因素。构建起AI客服的性能、拟人化、透明度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链路,信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个人信息素养在信任与满意度间的调节作用。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霍海露)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清认为进入数字时代,“China Travel”与日常生活共生的“在场性”直播成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全新流量密码。以“甲亢哥”为代表的海外民间网红凭借原生态生活流的镜头语言充分展示日常生活之下具象写实、和煦包容、充满人间烟火的中国式现代文明形象,传统民间外交的告知模式转向“体验 + 直播”微观视角的网红民间外交。文章以时间为中轴,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民间外交的历史沿革作为研究材料,结合德赛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关于诗意抵抗的论述,深度剖析“甲亢哥”中国行生活世界的日常叙事转向。


image.png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清)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杨小红的文章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阿数字经济合作展开。首先介绍了阿拉伯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特点,海合会国家与其他国家发展差距大。之后介绍了中阿双方合作现状,中阿合作以“数字丝绸之路”为引领,在5G网络、智慧城市、跨境电商等领域成果显著,如华为等为14国完成5G全覆盖,中沙“5G智慧港口”提升效率40%。接着分析中阿双方合作面临基建失衡、人才短缺、网络安全等挑战,未来可通过深化基建、培养人才、共建安全机制等推动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

image.png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杨小红)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焦月关注到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荒漠化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与中东地区虽地理条件迥异,但均面临荒漠化的严峻挑战,并在此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文章利用个案研究法探讨了中国与中东地区在治沙领域的合作模式、技术共享与文化融合,分析了双方在地理相契、经济互补和政治互信基础上的合作潜力。展示了双方在治沙技术本土化、社会参与及创新实践中的成果。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焦月)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思怡认为在新技术环境下,人机关系正在进入人机互嵌、人机共融的状态。机器作为相对平等、独立的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地位日益凸显,并且至少在施动力、互动性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推动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同时,人机之间仍然在起源、情感、主动性等方面存在关键性差异,因而要保持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弱不对称性,强调人类在行动者关系网络中的主导地位,重新界定其在道德、法规、伦理、审美、志趣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实现人类对非人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引导;最后,人类应当摆脱“技术奇点论”的束缚,让人与机器在交互缠绕中共同演化提升,实现人——机——环境三者的有机融合。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思怡)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赛楠关注数字交往场域的重构使文旅舆情演化呈现强交互性与敏感性交织的复杂特征。研究立足文化负载性与数字治理生态的耦合框架,以银川市2023——2025年16起文旅舆情事件为样本,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解构演化路径,结合Logistic模型仿真负面情感引导的时度效机制。研究发现:银川文旅舆情存在“情感——传播”双核驱动的三元组态。仿真实验进一步揭示:负面情感引导需锁定前置时间窗口,且引强度α>1时效果跃升。据此研究提出“时度效动态耦合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文化敏感性与技术适配性兼具的精准治理方案,助推数字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赛楠)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筱奕关注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学术界重新聚焦“具身转向”,试图以“身体”凸显人的主体价值。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具身展演作为以身体进行自我表达与呈现的行为,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自我认知构建,还在社会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在线、在场、在地”为核心线索,系统梳理具身展演的研究情况。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筱奕)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茜华认为数字素养包含了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操作与创新能力,以及对数字文化、数字伦理的理解,它着重体现个人在数字世界中的参与和创造,同时需要具备数字安全意识、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实现数字平台上的有效沟通与创作。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加剧了数字素养方面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正是数字技术普惠问题的关键所在。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茜华)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熙蕾了解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以背景性角色弥散于新闻业生产模式变革进程的同时,也激化了技术逻辑与专业自主性的矛盾。研究以行动者网络作为理论框架,通过深度访谈与三级编码,剖析AI赋能新闻实践中人机协同的操作挑战与伦理博弈。研究发现,当前人机新闻协同关系面临“认知错位、节奏失调与专业边界模糊”的三重张力,并由此衍生出责权归属模糊、算法偏见渗透、劳动价值被低估的三重风险。基于此,研究提出责任分级、技术透明与制度协同的思维转向,并以此构建“动态责任分配-算法透明披露-德法共治”的伦理框架,以推动人机协同可持续发展。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熙蕾)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佳发现算法技术正系统性重构专家知识权威:通过“争议标签推送”“地域降权”等流量分配机制,算法将专业知识异化为符合数字地缘政治需求的“争议符号”,压制全球南方专家话语权。以颜宁院士为例的跨界传播案例揭示,专家虽获算法赋权破圈,却陷入“深度阐释失语”与“浅层传播异化”的悖论——技术规则与公众期待持续消解专业话语严肃性。这一过程本质是算法借“技术输入-文化重构-权力输出”三级传导机制实施的殖民,既固化全球知识传播的南北失衡结构,更推动专家从“认知权威”蜕变为“算法附庸”。破局需建立南方国家“算法透明性契约”(公开流量规则)与 跨文化数字叙事能力培育 ,在智能规则与区域权威间寻求动态平衡,重构包容性全球传播秩序。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佳)


作为分论坛六的评议人,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社会科学期刊部主任田勇对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进行了逐一评议,指出以上研究的闪光之处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田主任指出好的论文需要一个新颖的选题与吸引人的题目,并合理利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选题进行分析。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