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年6月7日,从“新际遇”到“新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区域国别传播研究跨学科学术论坛分论坛四“算法政治、青年叙事与文明对话:全球传播的权力博弈与协同路径”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B304会议室举行。本场论坛由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宫京成教授主持,《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陈君锋进行评议。


(分论坛四合影)


来自云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西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宁夏大学的1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刘德林基于 TIKTOK 上“Don't Gas Africa”的话题分析”,深入探讨了西方气候叙事框架下非洲青年的话语突围与区域协同实践。他认为,这一传播实践不仅提升了全球南方议题的可见度,也标志着全球南方舆论主体意识的崛起,使我们思考“数字平台如何赋能南方公共性”。


(刘德林)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悦以谷歌地图南海标注事件的地缘政治传播批判为切口,探讨了算法干预与认知主权危机相关的议题。

她认为,算法干预通过数据筛选、标注加权、区域化推送等手段,削弱国家主权叙事权,误导公民认知判断,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构建“技术-法律-传播”协同防御体系。


(王悦)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孙帆基于 X 的社会网络分析,总结了中东热点议题博弈的结构化特征,即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跨国性、公共性,并呼吁国际社会建立新的社交媒体传播秩序,强化平台对信息的监管和治理责任。


(孙帆)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杨可以《从效果到效能:中国国际传播评估体系的范式转换》为题,剖析了当前国际传播评估领域的关键转向——从“效果”到“效能”。她指出,构建科学、普适且具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效能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杨可)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纯乐分享了美国官方外宣社交媒体账号战略传播机制及启示,探讨了社交媒体武器化与国际话语权博弈,并从积极效应和风险挑战的双重纬度入手,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刘纯乐)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林涵勋、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何小倩、纳茹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基础设施:南方国家在全球传播体系中技术困境的结构性突围”,他们认为,基础设施叙事成为传播自主性争夺的重要场域,本地化数据资源积累、自主模型训练与多节点网络构建是南方国家重新配置传播权力的关键路径。


(何小倩)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的张丽瑶聚焦阿联酋、沙特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比较研究,指出阿联酋和沙特在AI领域的发展战略具有显著差异,对GCC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合作机会。她通过比较两国战略,阐释了海湾国家在全球AI竞争中的角色和地位。

(张丽瑶)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彭卓娅关注数字公共外交视域下“TikTok难民”的跨文化互动研究,聚焦当下数字公共外交时代的实践路径,提出应从“从共情到认同”,通过共通的心理情感与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为公共外交注入新的活力。


(彭卓娅)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的苗军辉聚焦数字地缘政治视域中的中阿社交媒体跨境互动研究,阐述了中阿博主在数字地缘政治中的作用,具体而言,中阿博主在社交平台的深度融合、内容创作的策略创新、网络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苗军辉)


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郭梦妮、石茹玉基于游戏传播下的区域国别研究,探讨了沙特青年数字交往新范式,围绕游戏深度观察沙特青年数字交往的新特点,试图为中国游戏出海沙特提供借鉴。


(石茹玉)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朱淑雨对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越南博主短视频的对话展开了研究,探讨了越南博主在短视频中如何实现中越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短视频媒介如何助力两国民间对话,对中越文明交流互鉴有何启示等问题。


(朱淑雨)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的王春艳从“数字丝绸之路”与中阿跨境电商合作的议题出发,探析了中阿跨境电商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深化中阿跨境电商合作建议。


(王春艳)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钟嫣然以阅文集团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我国网络文学企业国际化发展。她认为当下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去。


(钟嫣然)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翠艳探究了AIGC技术生态中的网络文学“出海”传播策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及伦理问题。由此,探讨了当下该如何合理利用技术,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张翠艳)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边卓玥分享了中国韩剧粉丝圈的跨文化不认同现象的相关研究,以豆瓣韩剧小组为观察对象,提出中国韩剧粉丝在对韩剧的喜爱与追捧过程中并未陷入文化同化,而是通过多元实践活动构建起跨文化不认同。


(边卓玥)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陈君锋逐一进行了评议,指出以上研究的闪光之处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