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6月7日,从“新际遇”到“新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区域国别传播研究跨学科学术论坛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以“文化镜像、符号重构与情感共振:智媒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为主题的分论坛五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B306举行。本场分论坛由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天奇主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达军担任评议人。


undefined


郑州大学的陈曦以《“赛博移民”: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小红书平台第三文化建构脉络研究与路径优化——基于外国用户的实证调查》作为汇报主题,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法分析国外用户使用小红书过程中存在的跨文化传播。


(郑州大学 陈曦)


北京师范大学的朱登勋通过《何以重塑“当代性”:文化维度视角下的敦煌符号在俄传播扎根研究》深入剖析了敦煌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提出了用敦煌符号联结中俄,以国际传播共构价值的美好期愿。


(北京师范大学 朱登勋)


重庆工商大学的刘雪晴带来了《人工智能时代国产微短剧海外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基于YouTube视频评论的数据分析》的研究分享,通过LDA主题模型法和情感分析法对国产四部微短剧在YouTube平台的传播做出了详尽的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 刘雪晴)


宁夏大学的朱亚芬分享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洋网红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以“老王在中国”为例》,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以“老王在中国”为代表的洋网红群体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宁夏大学 朱亚芬)


长安大学的李若瑜在《情感共振与算法共谋:个人IP视域下洋网红在国际传播中的中介机制研究——基于甲亢哥中国行的案例分析》,将目光集中于“甲亢哥”的中国行,为个人IP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意义做出了细致的解析。


(长安大学 李若瑜)


中央民族大学的于凤以《日常影像中的国家叙事:以YouTube频道“Living in China”为例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海外用户感知研究》为主题分享了她与中国传媒大学王佳楠的研究所得,分析了研究对象在海外平台传播中国形象的优势与劣势。


(中央民族大学 于凤)


北京印刷学院的张馨月从《技术赋权与伦理失序AI“魔改”短视频的文化符号异化及其跨文化传播治理研究》出发,在符号互动论、媒介生态理论、消费异化理论的视角下分享了其对AI“魔改”短视频的见解。


(北京印刷学院 张馨月)


宁夏大学的党玉潇与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璇以《岭南范式与西北路径:基于脸书账号Glamorous Lingnan的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为题,结合前者在环球网的实习经验,针对研究对象在脸书平台对岭南地区的形象构建策略,提出了西北地区的效仿路径。


(宁夏大学 党玉潇)


郑州大学的石金龙带来了《体育短视频助力构建国家形象的三重破圈路径——基于fsQCA的组态效应分析》的汇报分享,在fsQCA的研究方法指导下,对TikTok平台的涉及中国主体的体育类短视频做出了数据可视化的定性研究。


(郑州大学 石金龙)


宁夏大学的许珈瑜着眼于《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网民沙尘天气认知中的外蒙古生态形象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使用开放式编码对抖音视频中的部分中国网民在沙尘天气话题下的外蒙古生态形象认知做出了独到的分析。


(宁夏大学 许珈瑜)


兰州大学的纪梦欣以《跨越权力的藩篱:从“甲亢哥”中国行透视中国形象的可见性》为题,针对“甲亢哥”的中国行,分析了中国形象可见的结构性困境、洋网红链接“中国形象”、“洋网红”形塑中国形象的隐忧与启示。


(兰州大学 纪梦欣)


宁夏大学的孙士媛带来了《区域国别视域下网络微短剧的国际传播实践研究》,从区域国别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微短剧出口海外的国际传播效应,并提出了效能提升的优化路径。


(宁夏大学 孙士媛)


宁夏大学的何梦雅与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殷共同创作的《微观实践与叙事重构:小红书“对账”事件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基于日常生活实践与微叙事理论视角》,从缘由到创新之处对小红书“对账”事件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宁夏大学 何梦雅)


天津财经大学的杨逍扬带来了《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分析城市形象中非遗IP跨区域传播过程——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的学术分享,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研究对象的非遗IP与城市形象的结合性实践做出了学理化的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 杨逍扬)


宁夏大学的李姝昕聚焦《破圈黄河:国际青年群体与黄河文化的网络互动与共鸣机制研究》,从黄河文化的价值内核与国际潜力、数字语境下的传播现状与挑战、传播策略与“破圈”路径设计三方面深入论证了研究主题的现状与提升发展的可行性。


(宁夏大学 李姝昕)


各位参会学者分享结束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达军对每位学者的汇报分别做出了详细且专业的点评,主要提出了研究应强化学术理论指导、呈现量化数据、精准化研究案例的建议。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李达军)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