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年6月7日,从“新际遇”到“新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区域国别传播研究跨学科学术论坛分论坛一“西北地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端圆桌论坛”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N302会议室举行。本场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雷蔚真主持。来自中国外文局、复旦大学、陕西国际传播中心、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宁夏广播电视台丝路传播中心、新疆日报社(集团)等产学研单位的1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宁夏广播电视台丝路传播中心主任秦刚回顾了丝路传播中心“中国剧场”等项目的实践经验,围绕“国际传播与区域合作发展”,深入探讨了部门发展规划与国际传播的联动效应,并强调了成立专门的传播中心以把握机遇的重要性。同时,坦诚面对国际传播中的版权问题等,提出需通过加强国际传播中心与国际传播研究所的协同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传播途径。


(秦刚)


新疆日报社(集团)网站编辑部副主任杰文津介绍了新疆国际传播中心的以及核心品牌“InXinjiang”的传播理念。


(杰文津)


陕西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范文基于国际传播实践,提出区域国别传播核心方法论。


(范文)


新甘肃客户端副总编辑、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副总编辑魏娟介绍了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如何向世界讲述甘肃故事的运营经验与传播经验。


(魏娟)


西安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周昱成介绍了西安国际传播中心立足“丝绸之路起点”与“国家创新城市”双重定位,致力于打造丝路文化国际传播枢纽的经验与案例。


(周昱成)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王侃介绍了文化传播中心的国际传播工作经验。


(王侃)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文化文艺推广部主任刘小奇深入探讨了平台运营的关键策略。


(刘小奇)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北欧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刘新鑫基于广电系统机制、人才发展等提出从传统内容制作向产业运营平台全面转型的策略建议。


(刘新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发表两点看法。其一,肯定此次会议实现的跨领域深度协同,即通过一线实践分享与学界洞察碰撞,表明国际传播是关乎国家形象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其二,重构媒体治理角色,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下,媒体需突破传统定位——类比“出租车升级滴滴”的变革逻辑,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精准匹配多元需求(如留学生服务、文化消费等),释放自身资源禀赋。未来应持续搭建此类高端对话平台,推动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供需枢纽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效能的双重提升。


(廖圣清)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鸿基于对23个中国省级国际传播中心账号的研究,提出高频率更新若缺乏新颖性则难以激发海外兴趣的观点,并发现传播效果与地区经济水平无直接关联,但与文化资源丰富度呈较高相关。


(韩鸿)


《新闻界》总编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段吉平介绍了“学界主导、业界参与”的联合研究模式。


(段吉平)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现代出版》副主编张毓强提出应加强协同合作,整合学界、业界及跨区域资源形成合力。


(张毓强)


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雷蔚真介绍了通过公益传播项目连接全国省级电视台新媒体团队的经验,旨在打通公益资源与传统媒体资源,实现双向赋能。


(雷蔚真)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