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年7月3日清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银川组17名师生迎着盛夏晨光,前往银川市贺兰县文联文创基地,开展“这里是西部——古韵塞上 非遗新声”国情区情调研以及实践采访活动。

一行人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先后参观了非遗项目展厅与民间艺术工作室。展厅内,一件件非遗作品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非遗底蕴:贺兰砚石质温润,砚台雕刻尽显山水灵韵;黄河泥塑造型稚拙,勾勒出西北乡土的生活气息;剪纸作品以刀代笔,在红纸上绽放出民俗故事的绚烂。师生们边看边记,不时驻足细观传承人创作视频,在讲解员的讲解中,非遗技艺从历史脉络到现代创新的发展轨迹逐渐清晰。

实训小组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及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先聚焦泥哇呜传承,对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杨达吾德的妻子、泥哇呜传承人王彩萍及其工作室进行深入调研与采访。工作室里,大小不一的泥哇呜陈列架上,土黄色的陶制乐器带着岁月质感,传承人手指轻抚过器物表面,讲述泥哇呜从黄河岸边的民间哨笛到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历程。采访中,同学们记录下传承人手工制坯、调音的细节,也感受到非遗在现代语境下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尝试。

从展厅到工作室,从器物观摩到传承人访谈,师生们在指尖与泥土的温度中触摸非遗脉搏。此次行程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不仅是陈列的展品,更是流动在匠人掌心、生长于时代土壤中的文化生命。


(泥哇呜传承人王彩萍)


紧接着,实训小组来到宁夏黄河石画传承人宋笑珍的工作室。通过墙上琳琅满目的石画作品,同学们感受到了黄河石画独特美感。在宋笑珍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了黄河石画技艺的巧思。从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宁夏二十一景”系列、法治主题31件组画等核心作品中,深刻感悟“以石为纸、变废为宝”。


(采访黄河石画传承人宋笑珍)


与此同时,对贺兰砚传承人崔小录的采访也正在进行。崔老师带同学们参观了他的作品,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贺兰砚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贺兰砚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其石料取自贺兰山而得名。贺兰石质地细腻、温润,色彩丰富,尤其是其中的“玉带”纹理,更是贺兰石独有的标志。崔老师说,选料是制作贺兰砚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每一块石料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和质地,需要根据石料的特点进行设计和雕刻。在介绍中,崔老师对贺兰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训小组同贺兰砚传承人崔小录合影)


最后,实训小组又来到了基地的剪纸工作室,银川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平老师向小组展示了其创作的法治主题剪纸作品。她不拘泥传统,大胆融入法治元素,展现了开拓创新的思维;对线条、构图的极致追求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传递出对“美”的执着匠心。同学们不仅欣赏到视觉之美,更被她在方寸间耕耘法治天地、坚守艺术初心的精神深深打动。


(实训小组同剪纸传承人王平合影)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