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人工智能时代的区域国别传播研究跨学科学术论坛分论坛三“从民族叙事到全球共情:区域国别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构建”于宁夏大学慎思楼会议室举行。本场论坛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丹主持,由《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杨中启进行评议。
来自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北京舞蹈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十余位学者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的王红宇教授以《文化共情与好感迁移:区域国别网红的个体叙事传播》为题,讲述了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背景下,区域国别网红从“文化代言人”转型为“情感联结者”,其个体叙事对情感联结与国家形象塑造意义重大。王红宇教授的研究突破传统网红研究的流量导向范式,创新性提出“情感叙事-文化认同-好感迁移”三级传播模型,为区域国别网红的叙事策略优化与国际传播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 王红宇)
在本次论坛中,厦门大学的李丹老师带来了她的文章《人工智能时代“一带一路”的发展叙事及其传播之道》。李丹老师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十余年,面对美西方施压,需以数智化手段弘扬“合作—互利—共赢”叙事。

(厦门大学 李丹)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赵悦言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知识谱系演进与话语体系建构》为题,从媒介变迁视角,探究媒介技术演进对话语体系建构的影响机制及传播媒介与文化内容的互构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 赵悦言)
中央民族大学的郑晗旭以《民族叙事的影像表达:区域国别框架下民族影视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为题,以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为切入点,探讨民族叙事如何通过影视媒介实现跨文化表达与传播。

(中央民族大学 郑晗旭)
中国传媒大学的陈强以《全球南方视角下对南太地区国际传播的知识生产:去殖民主义叙事与区域共同体构建》为题,剖析了西方殖民主义框架下的知识生产对南太地区的影响,并提出通过中国与南太地区的知识互动构建区域共同体的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 陈强)
四川大学的杨韫珂以《俄罗斯的智能传播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为题,聚焦俄罗斯在智能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其在人工智能新闻生产、算法推荐系统和社交平台传播机制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与战略布局,并探讨其对中国智能传播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

(四川大学 杨韫珂)
南昌大学的颜灿威以《何以共情:生态文明理念国际传播的价值重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为题,引入共情传播理论,剖析其之于生态文明理念国际传播的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他提出共情传播有助于塑造生态“美丽”的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理念的深层次理解。

(南昌大学 颜灿威)
湖南师范大学的高欢欢以《中国戏曲的跨区域国别IP转化路径与策略研究》为题,讲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IP转化实现戏曲艺术的国际传播与商业化开发。展示末尾,高欢欢老师即兴给大家唱了一段戏曲,赢得了在场热烈的掌声。

(湖南师范大学 高欢欢)
《贵州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杨中启老师站在编辑的角度对学者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一一为在场老师的文章提出了详细、中肯的建议。

(《贵州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 杨中启)

(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