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固原日报》“乡村振兴下的西海固——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卓越新闻人才班采访实训”专栏继续刊发2022、2021级卓越班实训成果。
“旅游+”深度融合让农家“乐”起来
作者:周艺璇 樊巧荣 孔令辉 李亦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7月的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正是这样一番景象。绿树、青山、鸟语、花香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冶家村地处泾河源头,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两大景区相邻。近年来,村庄立足资源禀赋,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明晰起来。
临近中午,冶家村“巧媳妇”农家乐老板冶三成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最近是旺季,都是打电话来预订的,回头客、新客人都有。”冶三成说。
冶三成是冶家村第一个“吃上旅游饭”的人。2007年,在政策引导下,冶三成大胆尝试,改造了家里的7间房,开始经营农家乐。“当年就收入了两万多元,确实没想到经营农家乐有这么丰厚的收益。”从年收入千元到万元,冶三成打定主意要好好经营农家乐。此后每年,冶三成都会拿出部分资金对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并在县文旅部门的组织下,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农家乐也从一层楼房改造为二层,接待游客人数从最初一次性容纳10人到如今可以一次性容纳150人。随着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冶三成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22年,“巧媳妇”农家乐接待游客2.5万人次,盈利50多万元。“今年,打算盖一间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给团体游客提供活动场所,用地申请已经批下来了。”谈及未来的构想,冶三成充满期待与憧憬。
在冶三成的示范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目前,冶家村有135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户均年收入8万元,旅游相关产业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
在探索“旅游+”“生态+”“康养+”等文旅发展模式中,泾河源镇也在寻求不同的新增长点。“我们以泾源河为中心,形成特色民宿产业圈,各民宿区都有各自的特色,服务不存在同质化和内卷现象。”泾河源镇党委书记丁毅说。
冶三成的成功、冶家村的发展路径只是泾源县发展文旅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泾源县明确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的“1+3+X”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深挖生态资源优势,盘活六盘山森林公园、胭脂峡等核心景区,实施民宿“3310”发展计划、举办系列文化旅游推介会和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泾源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也更宽了。今年1月至6月,泾源县累计接待游客32.5万人次,社会综合收入2.9亿元。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卓越人才项目主任:谢明辉张巨红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带队老师:于璇
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指导老师:芦淑颖
红色资源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李欣雨 张馨予
栩栩如生的红军雕塑、各具特色的民宿院落、生动有趣的彩色墙绘……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感人的红军长征故事。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探索建立“五创五建”模式,全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杨家店村坐落在六盘山脚下,东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西邻千年笼竿城,312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杨家店村依山傍水、民风淳朴,以及丰厚的红色资源,成了游客出行的好去处。“我们依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品牌,吸引甘肃、陕西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全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党支部副书记韩娥娥说。
“开店7年多来,柴火鸡一直是特色菜品,吸引很多客人慕名而来。每天招待60余桌客人,客房基本上都能住满,年收入10万元以上。”经营特色民宿“红军灶”的村民魏吉利说。“红军灶”是一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民宿,独具特色的环境吸引了很多游客。
为了打造游、学、吃、住一体化的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杨家店村实施“城关镇杨家店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打造“老集市”、大棚改造等措施,建立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共同发展“双赢”新机制。今年杨家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老集市”、大棚改造两个项目,总投资约164万元,均为杨家店村红色美丽村庄资金转投财政扶持资金。此外,对菌菇大棚进行改造,打造经济适用型综合旅游服务化生态餐厅和乡村振兴展示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以上。购置小木屋、桌椅等用品,打造杨家店村“老集市”项目。同时,围绕红色杨家店的定位,对标红色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实施一批红色美丽村庄、红军村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红色宜居宜业示范村。
杨家店村将打造更多的精品民宿,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感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诗和远方”。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卓越人才项目主任:谢明辉张巨红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带队老师:高燕
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指导老师: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