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我院2020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班开启了寒假深度采访活动。此次采访活动特别邀请到新华社宁夏分社、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法治报新媒体中心、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多家媒体单位的资深编辑、记者作为业界导师,旨在带领学生亲身走进新闻一线,挖掘线索,产出有生命力的深度新闻作品。本次采访遍及区内三个市区,共分为五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采访第一天的情况。
实训一组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1月4日,伴随着2021年旧历末页的翻篇,实训一组迈步踏入崭新的2022,同时开启了第二次实训的征途。
在冬日的凌冽晨风中,我们乘车到达了宁夏广播电视总台,高楼耸立,鳞次栉比,总台内组织精确,分工详细的单位体系令人心生向往。进入会议室,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交流。李钰老师谈道:“寻访故事最重要的是运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承载情感的寄托。”同时,她强调在与受访者的接触中,要将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心灵最深处的事物由人物自身所表达、呈现出来,挖掘出真实的感受。负责本次拍摄工作的丁晓老师指出:“拍摄大厂一定要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切记不能以现代的视角去囊括全部。”会议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积极商讨,确定组内分工,为第二天的石炭井之行保证充分的准备。
故事的序言我们今日提笔书写,正文篇章正待明日开启,虽难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也力争璧坐玑驰,沉博绝丽。这册由我们署名的书籍,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本心。
实训二组
1月4日早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一行九人开启了第一天的行程。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亘古荒原无人迹,八载奋斗百业兴”的弘德村。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民主要来自“苦甲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到了弘德村,我们没有看见漫天黄沙,只见鳞次栉比的移民新居。在弘德村的农特产品展销馆里,我们见到了香醇的葡萄酒、营养的枸杞果、爽口的黄花菜……正是依托这些富有特色的原生态农产品,移民村里的新生活越过越红火。
稍作休整,我们来到了位于柳泉乡永新村的一处网红民宿。打造“共享庭院”,是永新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创新探索。除了农家自住的私人空间,游客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家各户的庭院,体验烧烤和采摘。秋千、亭台、满地跑的小鸽子……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惊奇。
下午,我们参观了罗山区的朱庄子移民旧址和宁夏移民博物馆。看到了村民们搬迁之前居住的窑洞,也看到了现在他们盖起的小别墅。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从秦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对宁夏的开发。移民开发与民族迁徙促进了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塑造了宁夏人包容与开放的心理。也许移民旧址会随着岁月消逝,但人民的美好生活却在罗山脚下不断延续。
一天的行程结束后,实训小组的成员杨若茜说:“通过对移民村庄的参观和采访,我看到红寺堡23万移民脱贫摘帽后昂首过上小康生活的幸福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好日子还在后头’的殷切嘱托一定会变成美好现实!”
实训三组
1月3日中午,第三小组就开启了固原实训的旅程,乘车约4小时后,我们在固原市融媒体中心与两位媒体老师见面,举行了短暂的仪式并合影留念,大约7点,我们抵达目的地——彭阳。
雾气笼罩着凌晨七八点的西海固地区,天灰蒙蒙的,万籁俱静。当冬日的第一缕晨光揭开了这片充满历史和生机土地的面纱,它露出了可爱又可亲的面孔,我们踏着晨光,早早出发,开始了一天的采访活动。
采访第一站,我们先来到了彭阳县阳洼流域,实地观摩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护林造林34年的杨凤鹏向我们介绍了“彭阳模式”的实践和成效,在金鸡坪梯田公园,望着一望无垠的梯田,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看到了生态治理加经济发展的双向驱动模式。
山路崎岖,采访之路“道阻且长”。山间道路崎岖不平,车辆难以通行,但是,同学们没有被困难打倒,毅然改为步行,沿山路而行,欢笑声激荡在整个山林中……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城阳乡陈沟村农民杨万珍家中,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他与“花果山”的故事,在他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感悟到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伟大实践,更体会到了一代又一代西海固人对于造林播绿的伟大的奋斗精神。
结束了早晨的采访活动后,下午我们来到了古城镇,实地观摩了挂马沟林场“四个一”林草产业育苗基地,交接绿色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林场厂长马宏选讲道:“挂马沟林场,不仅是一个产业示范区,也是一个资源库。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庭院经济,形成‘生态富农’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六盘山林木资源库。”
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停地向我们袭来。就这样,我们结束了一天的采访活动,满载收获!
实训四组
“家和万事兴”小组
随着太阳东升,冬日街巷里,寒风仍然刺骨,我们踏上了第一天的实训之路。
上午,“家和万事兴”小组来到银川市人民法院,据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范秀利介绍,兴庆区人民法院首创银川市第一家家事审判合议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就已获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家事审判的相关制度、设置等,如今圆桌、卡通席签已成为家事案件处理中的温心存在,是法理与情理的有效融合。
午后,“家和万事兴”小组应邀到达银川市人民检察院,跟随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马国春参观未成年刑事检查工作时的场所,包括心理咨询室、宣泄室。马国春表示宣传十分重要,应疫情防控要求,以“空中课堂”为代表的线上送法进校园、社区等活动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位,深入基层法院与检察院,深刻体会到公检法司在维护社会和平与安定所做出的重大努力。夜幕降临,今天正在一点点褪去身影藏进黑暗,但明天会来临,我们也一直在路上。
“政法英模”小组
踩着晨光和朝阳,我们踏上了前往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的道路。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我们到达目的地,只见红旗招展,国徽威严而肃穆。今天我们要采访的是政法英模杨天成,今年33岁的他,双目炯炯有神、举止干练果决,透露出法律浸染的肃然和老成。作为政法英模,他谦虚却不乏锋芒,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了身为执行法官的繁忙与不易,前来咨询与沟通的人接连不断,一上午的光景,眨眼间就已度过。在采访中,杨天成局长谦虚地说道:“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事情。”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两摞高高的书籍,包括政法类和经济类,靠窗的地方,是一张单人床。天气晴时淡黄色的窗帘摆动,散发出金色的光辉,正如杨局谦虚而熠熠生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