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评选结果正式出炉,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卓越新闻人才班董芳宁同学在谢明辉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投稿参赛,并凭借作品《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辅警:平凡之人亦有不凡之伟》荣获文字类评论三等奖。这是自2020年宁夏大学学生参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己见、发出最强音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独立思考,打造全国高校新闻评论教学的线上基地,创办十年以来,在业界、学界及高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届“评论之星”覆盖270所高校,收到3700多位学子投稿的1.4万余件参赛作品,共评出一、二、三等奖49件和优秀奖10件。
红网第10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获奖榜单揭晓
董芳宁的获奖作品聚焦基层辅警郑全卫的感人事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平凡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探讨了敬业精神的价值与社会对平凡英雄的敬意,既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也彰显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文中写道:“正是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温暖了无数路人,也让我们相信,平凡之人亦能成就不凡之伟。”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共鸣,很好体现新闻评论“兼具人文温度与思想深度”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因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表达,还被新华网转载,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新华网转载截图)
此次获奖既是董芳宁个人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我院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评论学”课程深化实践教学、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成效。学院始终鼓励学生立足现实、关注公共议题,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性发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赛促学、以评促创,引导更多学生聚焦社会发展、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育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新时代传媒人才,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贡献力量!
当看到自己的评论作品《整个评论区都认识的辅警:平凡之人亦有不凡之伟》被新华网转载,并最终在评论之星大赛中获奖时,我内心更多的是意外和激动。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让我坚定了在新闻评论这条道路上继续深耕的决心。
回想起最初接触新闻评论,还是在学院的课堂上。谢明辉老师的新闻评论课让我受益匪浅,我的评论写作之路也离不开她的耐心指导与启发——从选题立意到角度切入,从框架搭建到反复修改,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对评论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至今记得谢明辉老师强调的:“写新闻评论,首先要学会看评论,尤其要在看的过程积累属于自己的素材库。”正是这样,我到现在还有一个专门评论素材的文件夹,里面包括权威数据、政策文件和典型案例等等。这些不仅在写评论的时候有大用,更常常在关键时刻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和视角。
课堂之外,锻炼实践同样重要,无论是新闻评论课还是之后的社会调查与研究课,在谢明辉老师的指导下,我也一直向红辣椒、贺兰山网评等平台投稿,尽管中间有过很多次被拒稿,甚至有过七连拒,这也都是常见的事,但我也没气馁,时刻关注热点,每次投稿都是锻炼进步的机会,毕竟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评论当然也是如此。而我自己这过程中也渐渐找到写评论的手感,之后多篇评论接连出现在红辣椒评论的公众号上。去年8月,我的投稿量进入红辣椒公众号用稿量前十,这也让我更加相信:持续的输出和反思,是提升评论能力的关键,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评论的过程中,自己养成了每天都去关注热门话题和新闻的习惯,以及每晚睡前看新京报评论、人民日报评论等优质栏目的习惯,同样的议题,学习他们如何切入议题、运用数据,又怎样让论证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新闻评论不仅是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每一次写作都是成长,每一篇稿件都是历练。我想说的是:不要畏惧失败,多写多练,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资源,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这些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用文字传递自己声音。

(董芳宁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