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
花木之成在于好土,
若无扎根之力,则未有破土之时;
鹏徙南冥依于海运,
若无垂天之翼,亦不可扶摇万里。
一、嘉宾介绍
文丽荣,200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02年6月至今在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工作,现任固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她善于记录普通人物的奋斗故事,如骨癌患者李艳、彭阳造林队、党员陈瑞祥、孝女张苗苗。被评为自治区“塞上文化名家”,采写的多篇新闻报道在宁夏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作品评选、“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周文杰,1989年从宁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到吴忠日报社工作。2015年9月,从吴忠日报社调整为吴忠市广播电视台任副台长,分管办公室、公共频道、综合频道、影视中心、广告部等。2019年11月至今任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作为前瞻性战略人才,他对新闻发展规律和趋势把握准确,2000年前在国家扶持下为电视台争取融媒体中心资金“摸着石头过河”,2003年首提新闻故事化,积极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之路。
段鹏举,1987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历任固原日报副总编辑、中卫日报总编辑、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主任等。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段鹏举坚守初心,为人民发声,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在新闻出版行业和文学刊物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发表专业论文、理论文章300多篇;出版作品集、专著、合著作品9部;40多篇新闻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新闻奖的奖励;长篇报告文学《大搬迁》荣获宁夏第十二届文学奖。本人先后获得中卫英才称号,是宁夏首届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是自治区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被评为全国媒体融合十佳人物、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宁夏B级高层次人才。现为宁夏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特聘为某高校新闻学教授。
赵萍,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在2016年前,她坚守党的新闻战线19载,办周刊、创栏目、抓民生,开全市媒体舆论监督之先河。采写、策划、编辑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丁如刚:贺兰山下的播绿愚公》《民意直通车》等多篇稿件。
2016年后,她服从组织安排调任惠农区宣传部,成为主抓一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2022年,赵萍任职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一年交出了三张成绩单。一是重大主题宣传有力有效,二是新媒体宣传出新出彩,三是外宣工作突破历史。
1999年以来,赵萍的新闻作品获得了中国地报新闻奖、宁夏新闻奖、中国报业协会党报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等各类奖项。她深入基层一线,采写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的好作品,将新闻写在石嘴山上的大地上。
二、采访前的准备
前期采访
“扎根泥土”这一主确定题后,小组成员就开始线上线下积极联络嘉宾,给嘉宾发放邀请函及沟通采访拍摄事宜。为了让节目达到最佳效果,每位老师多次与筹备小组同学交流,提供大量珍贵照片和视频资料。
接下来请看一下我们前期采访的一些内容吧。
资料收集
小片拍摄
在接到小片拍摄任务后,小组成员与嘉宾多次沟通,在吸取嘉宾修改意见基础上完成了拍摄脚本的撰写工作。
要讲好人物故事就离不开细节的挖掘,如何让短短一分多钟的视频讲述出嘉宾的故事,是我们小组成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多次集中开会讨论后,我们决定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扎根泥土”的主题,抓取嘉宾的人物特点,挖掘感人细节。
节目设计
由于这期节目形式上是一对三的访谈,加之段鹏举老师因工作原因无法亲临现场需要采用视频的形式,实际上算得上是一对四的一次访谈。相较于独访节目,现场较难把握。且如果仅仅根据采访嘉宾个体提问,易导致冷场、互动感差等问题。
为此,监审老师建议我们采用“圆桌派”的形式,即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为个体设置,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话题。如可以从新闻人如何扎根泥土,泥土又怎样赋予新闻人营养,及他们的经验对现在和将要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人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
类似这样的话题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出发去谈,可以是体会也可以是经验甚至是教训,监审老师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极好地解决了我们之前预想过的问题。
三、录制进行时
6月3日,《扎根泥土》这一期节目在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演播室录制。下午一点,三位老师早早地来到了节目录制现场,开始化妆、彩排、核对问题和流程。
化妆
访谈ing
在这次访谈中,文丽荣老师谈到了重回母校的感受,她说:“其实第一感觉是惊喜。尤其是在走进这个演播室的时候,感觉同学们现在真的是很幸福、很幸运。在大学阶段就能够接触到这样的平台,是我们那个时候在学校里没有体会过的。”
1998年南方发生了特大洪灾,那年文丽荣高考刚结束要填报志愿,她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白岩松站在九江大堤旁做现场报道的场景,这极大地激起了她想做记者的兴趣。她觉得,那个时候的记者无论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都会坚定地站在新闻一线。那是一种常人难有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从业后,她也始终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节目现场,有同学提问文老师该如何挖掘普通人物身上的故事?文老师说作为新闻学子,即使走到工作岗位上,也要时刻有一颗普通心。用平常心去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去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亮点。
“这里是西部”是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重点项目,与固原传媒有着深入的合作,文老师也参与到了这个项目,给予了项目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谈到此项目的意义时,文丽荣老师说:“我觉得这个项目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走入了基层。不论是了解基层生活,还是深入新闻实践,都有利于同学们对这个职业有更高的体验感和感知度。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也会让同学们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更贴切的理解。”
“我感觉我们新闻传播学院这几年发展的特别快,跟我们当年在宁大求学时相比可以说是变化很大。宁大的教师还有我们新闻学院的同志们为了建设这个单位,为了将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下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回来以后,我为这个专业和学院的发展,为自己曾经是这个学院的一份子感到自豪。”,在谈及重回母校有何感受时,周文杰笑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文杰是由于热爱才走上了新闻事业。他从小就喜欢读一些古诗词,对社会上新闻记者的职业感到十分尊重崇敬。尽管从业多年,他还是深爱着这份工作。
前段时间去吴忠吃早茶的现象传播较为广泛,吴忠媒体趁热打铁,成功举办了吴忠早茶文化节,有现场的同学提问到:“面对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该如何宣传和报道?”
就这个问题,周文杰回答道,现在是一个融媒体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视频的需求要远远大于文字。那么我们也应该适应受众对这种传播信息的需求,所以在文化节早期预热的过程中,我们会从多种角度策划宣传吴忠早茶,尤其是用短视频的方式。不难发现现在30秒内、一两分钟的这种短视频,很多时候它胜过我们一两千字的文字作品。
还有就是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不仅会邀请中央媒体、也会邀请陕甘宁蒙等地的地方媒体,到我们吴忠吃早茶,体验吴忠早茶文化,通过他们来扩大我们早茶文化的影响力。通过三年努力,我们把吴忠早茶这个品牌叫的很响,这与我们传媒的宣传是离不开的。
回想起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新闻这个专业时,赵萍老师感慨:“我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的父亲特别爱看报纸。晚饭后,我们四个孩子都围在父亲身边看报纸,我的童年就是在报纸和电视机前度过的。我那时就在想,如果我的文字能够在报纸上出现,我的身影能在电视上出现,那将会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基于这样的理想,我选择了新闻专业。”
在问道:“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打下的一些基础,对自己之后的从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赵萍老师表示,专业的学习给了她一个不一样的起点。这一路也正是专业的素质和素养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让她这一路走得顺当。从一个年轻的记者到部门的主任,再到副总编,到如今的总编辑,都得益于大学期间的学习。
在这次访谈中,赵萍还为我们讲述了在创城担任宣传干部背后的故事。
2017年,赵萍到惠农区担任宣传部长主抓创城工作时,没办法每周都回家。初二的女儿身体也不太好经常生病,她的先生也忙于工作,女儿就处在一个没有人管的状态。作为一个母亲,两三个月无法回家,女儿又经常生病不停地给赵萍打电话,用乞求的语气问她什么时候能回家,赵萍的心里是十分难过和无助的。
这只是赵萍舍小家为大家的一个例子,为了能让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迅速成长起来,赵萍付出了太多太多,她的坚强和坚韧让在场的观众都为之动容。
远在千里之外的段鹏举老师,也通过视频的方式出现在了我们访谈的现场。
作为一名高校教授,对于正在学习新闻和将要走上媒体工作岗位的学生,段老师提出了4点建议:
第一点就是人品,人品是人生最好的学历,走向社会一方面的确要取决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其中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人品,要有责任心。
第二点便是实战精神,实战精神也是我们走向社会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意志,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点是大胆,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大学有老师的扶持加之校园的保护,但进入社会以后就只能靠自己,要敢拼敢干。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来到这个社会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老师给予我们的支持,是社会给予我们的温暖,我们要感恩这些。
节目最后,各位老师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共同合影留念,用镜头记录下这宝贵的瞬间!
现场故事